代码工匠

Walking The Long Road.

创业日志(三)一年来一些技术上的总结

转眼又到11月,加入票牛也快一周年了,作为初创团队的一员,走完了从0到1的过程,有些东西,还是想记录下来。如果分享能帮到别人,就更好了。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后端开发,有些经验会偏向后端一点。

1. 初创公司中技术的定位

先说说技术的定位。除了一些技术方向的创业,技术一般都不是核心竞争力。但是技术团队并非没有追求,我觉得初创项目中技术的定位就是:快速试错。

作为初创团队,产品方向一般都会有一个探索期,没有人知道产品做出来之后效果如何,这个时候,快速上线并保持迭代就非常重要了。

我们是做一个垂直电商平台,第一个产品上线前,几个竞争对手就已经PC、M站、APP该有的都有了。但是我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把这几个平台全部做了出来,结果对手才改了两个小版本,这一点确实是有些优势的。

2. 技术团队的构建

团队当然是最重要的。其实我之前一直很向往人人都是精英的创业技术团队,每个人独当一面,谈起技术无所不知,分分钟劈技术情操。可惜来之后发现,这样的人是宝贝,来一个是一个,想要客户端、后端、前端都是这样的人就是妄想了。

但是业务发展确实需要人,而且最好确实能独当一面,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

这点只有一个经验:多挑挑。多投渠道,多面试,多培养。现在创业大潮下,人员流动也不是那么慢,从非知名企业出来的同学,可能相对来说技术多少有些偏科,但是有一些实践能力不错,也聪明好学的,在好的团队氛围下,也能在团队发挥很大能量。多用用招聘渠道,多花点时间,总归能招到满意的人。

另一个经验是招人尽量提前,如果到了产品需要发力的时候,才觉得人手不够,工程师还要安排时间去面试,是会很难过的。

我们技术团队到现在也只是六个人的规模,小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沟通成本很低,效率是关键。

3. 谈谈基础技术选型

一般来说,在大公司做业务开发,基础技术受到的限制很多,一旦自己放手来干,分分钟就要搞出一个新天地。什么Docker、微服务,能上的都想要玩一遍。基础技术选型上我们属于比较保守的,也没有走多少弯路,总结下来大概几个原则:

1. 主要技术挑团队熟悉的

这里我认为的主要技术包括:开发语言、数据库,语言涉及到代码积累,数据库涉及到数据积累,这两个都是迁移成本非常高的。另外语言涉及到相应的框架、工具链,数据库则常常会成为流量上去之后第一个垮掉的,这两个多少会有些疑难杂症,有一些技术积累,处理问题才相对有底气。

2. 能提高效率的技术,不遗余力的用,不排除自己造轮子

首先推荐Java 8,lambda是提高效率利器,特别是集合的stream操作太好用了。我们用在生产环境很久了,也没碰到什么大坑。

我们基于MyBatis开发了一套SQL生成器,可以根据Dao的方法名约定生成SQL,还开发了Intellij插件可以根据Entity生成建表语句,基本上开发的Dao我们只需要写模型类的几个字段。

我们基于jade4j开发了一套模板渲染方式,后端只需要在Controller写数据,前端写Jade模板和ES6,最后模板可以独立发布上线。

这些轮子的开发投入也就是两三天的时间,但是给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。项目都开源了,这是我们的github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ipiaoniu

3. 关于微服务

最近微服务很火,但是我们采用的还是单WAR包部署的方式。我一直认为,当开始将人员按照业务拆分的时候,微服务才开始产生实际的价值。而且单个项目带来的重构实在太便利了,在业务变化期尤其好用。

贴一下我们的一些技术选型吧,并没有多高大上,但还是比较实用的:

服务器:阿里云ECS
负载均衡:阿里云负载均衡(4层)+nginx(7层)
CDN:七牛
数据库:MySQL ECS自建和RDS都用过,其实差不多,RDS相对贵一点,嫌麻烦的可以选
语言:Java 8 谁用谁知道
框架:Spring MVC + MyBatis Spring MVC够用了,MaBatis我们写了daogen
模板:jade4j 项目不是很完善,改过几个bug,但是支持jade可以与前端无缝衔接
运维:Ansible 用于初始化、发布、配置更新等
APM:Cat 虽然接入有一些坑,但是功能够用
监控:Zabbix 多找找开源的template,如果搭起来嫌麻烦可以找找Docker镜像
代码托管:gitlab 其实git.oschina.com或者coding.net都不错,私有库不收钱

4. 几个有用的业务架构经验

最后谈谈最想说的业务架构方面。因为毕竟80%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写业务代码,如何把业务代码写得高效,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。除了之前提到的工具化,一个好的架构起到的影响会比预想的大。这里有几点经验:

1. 建立简单的核心业务模型,并让业务依赖它而不是互相依赖

核心模型越简单越好,复杂的模型,一个是本身就很难处理好。即使能处理的很好,没有模型本身维护的成本,也会有理解成本,很难保证使用者不犯错。

例如我们做交易,其实核心的就是商品和订单。商品有库存、价格、描述以及一些业务属性(也就是SKU),而订单则是承载起交易行为的实体,会连接起用户、商品、支付以及后续的配货流程。

我们之前实际上吃过一次亏。因为演出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商品体系,一个演唱会会有全国巡演,每个城市的演出也会有不同时间,同一时间根据座位好坏也会有不同票价,同一价格也会分为不同区域,加上我们做C2C平台还会有商家,所以层级非常多。最早我们的商品有6个层级,一次购买行为依赖这么多层次的数据,维护起来很困难。

而如果将SKU单独抽象出一个实体,交易流程并不直接跟商品架构打交道,则会容易得多。

核心业务模型的确定其实是个很难的过程,例如我们就在很长一段时间为SKU到底是同一价格的一类票,还是每一个单独的确定座位的票举棋不定。实在不行,到了明确的时候,尽早重构它。

2. 活用“拼凑式开发”

我们做过很多种运营活动。去年水果团单什么的火过一阵子,我们做过尝试。后来还做过砍价、秒杀、投票、特卖、预约等,有些形式被证明了不适合这个行业,有些形式也留了下来成了常规活动。

拼凑式开发的意思就是,不要随便修改核心模型和流程,通过在外围增加一些触发逻辑来完成功能。

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是,我们是一个卖票的网站,订单上挂的商品都是票,之前也是这么设计的。后来有个需求是我们可以让用户用较低的价格购买优惠券,然后等到演出有票的时候再使用优惠券来买票。做的同学很快想到说既然用户买的是优惠券,那么能不能把商品的范围扩大到票和优惠券,看起来模型也很统一?

但是这个方案后来被我否决了,因为预约券其实是小场景,也无法确定效果如果,是否能持续做。而商品是什么的问题,已经牵扯到核心模型,核心模型的复杂度增加几乎是不可逆的。最后的方案是:买的还是票,购买后根据消息触发发优惠券的行为,同样可以满足需求。然后再后来,这个业务也默默的消亡了…

拼凑式开发会有两个结局,一个是业务不做了,那么记得删掉代码,不要心疼;另一个是业务做大了,来了更多的优化需求,这个时候再拼凑式,会越改越累,因为拼凑式开发是违反高内聚原则的,它可能分散在各种核心流程的环节。这个时候,将它独立出来,作为单独的模块来维护。

另外,在核心流程的生命周期中,留几个扩展点也是很好的做法。做业务开发,特别是项目初期,一般都不太讲究开闭原则,反正改起来也挺容易。这一点实在是应该向Java界最经典的框架Spring学习,核心IoC支撑起其他所有功能。核心模块是值得按照开闭原则去设计的。

3. 单个项目仓库和不断重构

这一点可以算是小团队的优势。对于人多的团队来说,同一个代码仓库最大的问题就是并行开发时候的合并和冲突,不得不将项目分离。但是人少的时候,即使大家频繁提交代码,冲突也不会太多,这个时候单代码仓库的一些优势就能体现出来。

重构的成本会非常小。方法改名或者参数修改,借助IDE完成是分分钟的事情,大的改动也可以有明确的范围。我们在受够了6个层级的商品后,有一天终于决定要进行重构,结果删除了其中一层,保证项目语法检查通过之后,测试,删表,发现竟然已经没有了问题,整个代码重构时间不到一天,要知道之前在大团队做类似事情,时间会是以月计的,甚至有筹划数月,最终根本推不下去而放弃的时候。

5. 关于创业

说了这么多技术,其实创业一年来感受最多的不是技术本身。

你不太会在生产环境用上了Docker、Scala或是其他高科技而欣喜。当我看到公司发出去的快递信封,从轻松装进快递员的小袋子,变成了篮子装,再变成了小车装的时候,就会感觉自己还是做了点事情的。

Add a comment